精彩小说尽在智能小说网!智能小说网手机版

小说首页 > 历史军事 > 火车铁路拖出来的故事 >第四章 印度殖民的烙印(1 / 2)
  • 手机阅读本书

第四章 印度殖民的烙印(1 / 2)

火车头:孟买,亚洲第一条铁路

1853年4月16日下午3:30,在21响礼炮声中,一列挂有14节车厢,载有400名乘客的火车从印度西部的港口孟买出发,驶向34公里以外的塔纳;1小时15分后,火车到达塔纳火车站,印度第一条铁路通车了。这是印度,也是亚洲第一条运营的铁路,至此,亚洲迎来了铁路时代。

印度这条铁路,比日本第一条铁路要早19年,比中国第一条铁路要早23年。

第一节车厢:公司征服国家的神话

印度曾经是英国的殖民地,而最初殖民印度的却是一家公司,叫做英国东印度公司,它存在了258年,统治了印度近百年。

这家公司起源于香料贸易。

香料是对胡椒、肉桂、肉豆寇、豆蔻皮和丁香的统称,在冷冻工业出现之前,这些可是食物防腐和调味的物品。香料在欧洲是抢手货,却产于印度地区,运输的传统路线是走陆路,通过中东地区到达欧洲,此时,在地中海附近崛起了一个强大的奥斯曼帝国,极盛时疆域达亚欧非三大洲,领有巴尔干半岛、中东及北非大部分领土,这个国家西达直布罗陀海峡,东抵里海及波斯湾,北及奥地利和斯洛文尼亚,南及今苏丹与也门,地中海一度成为了他们的内海,可以说欧亚非国家之间的交流道路全部被奥斯曼帝国所占领,所以,欧洲用的香料,几乎只能通过奥斯曼帝国中转获得。

1598年,欧洲市场的胡椒价格突然暴涨,从每磅3先令涨到了8先令,胡椒贸易成为了一个暴利生意,英国人面对巨额利润,决定冒险碰碰运气。

此时,欧洲已经有了海运航线,葡萄牙一路向东,首先开辟了航线;西班牙则而一路向西,为开辟新航行发现了新大陆;而英国还只是一个观众,为了分得香料市场高额利润的一杯羹,英国人开始行动了。

1599年9月,几十个商人筹到3万多英镑,向英国国会申请与东印度贸易的垄断权。英国国会经过讨论,批准了公司的申请。1600年12月31日,英国女王颁发特许状,公司的名字很长,叫做“伦敦商人在东印度贸易的公司”(TheCompanyofMerchantsofLondonTradingintotheEastIndies),这就是东印度公司。

自此,英国东印度公司登上历史舞台。

东印度公司成立之初,目标是贩卖香料,航行目的地是香料群岛,也就是马来群岛,印度只是一个落脚点;不久,精明的商人发现用本国的金银去购买香料并不是最佳方法,欧洲对于香料的需求是有限的,市场很快就会饱和,他们发现,印度人口众多、物产丰富、土地广沃,是一个理想的大市场和大基地,所以,东印度公司决定把生意转向印度大陆,开始在印度建立商站。

在印度建立商站,没那么容易,因为这里已经有葡萄牙的商站了,英国人要么自己离开,要么把葡萄牙人赶开。

在利益的驱使下,双方开始打架。葡萄牙人在印度多年,而且飞扬跋扈,引起了部分印度人的不满,在这些印度人的帮助下,英国人意外地击败了已经在印度落脚的葡萄牙人,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印度的势力迅速发展起来。公司还得到了英国政府的支持,先后在印度建立了几十个商站,在三个主要地区站稳了脚跟。第一个是在印度西海岸,苏拉特是最早的中心,1668年,查理二世将葡萄牙送给他的孟买租给东印度公司,孟买便成为了印度西海岸的中心。第二个是在印度的东南沿海地区,英国人建立了圣乔治堡,这里就发展为马德拉斯,也就是现在的金奈,是孟加拉湾的中心,这里成为了英国在东方的大本营。第三个是在印度东海岸,建立了威廉堡,这就是现在的加尔各答。

在拥有这三个根据地后,他们通过各种手段,从印度统治者那里不断获取各种特权,此时,统治印度大部的是莫卧儿王朝。

印度作为一个文明古国,一直是多灾多难的国家,不停地受外族入侵,这导致古印度文化的灭绝。11世纪,西突厥被唐朝军队打得无处容身,为了生计,一部分突厥人只好来印度抢劫,他们入侵印度北部。突厥人是伊斯兰教徒,这次入侵,导致第一个穆斯林王朝在印度的建立——德里苏丹;德里苏丹在印度北部统治了320年。1526年,一位叫巴卑尔的首领从中亚进入印度,他的太爷爷就是建立了帖木儿帝国的帖木儿。巴卑尔从父亲那里继承了一个小国,他以此为基础,开始了领土扩张。巴卑尔推翻了德里苏丹,占领了德里,并被尊为“印度斯坦的皇帝”。巴卑尔的母亲是成吉思汗的后代,帖木儿也自称是成吉思汗的后代,所以,巴卑尔在印度建立的帝国干脆就叫蒙古,不过,这个音在印度有点变样,叫莫卧儿。

莫卧儿帝国的全盛时期,领土几乎囊括整个南亚次大陆以及阿富汗等地。

1707年,莫卧儿国王奥朗则布驾崩,王朝开始走向衰弱:首先是印度西北爆发农民起义,然后是阿富汗入侵,这段时期,英国东印度公司开始了对印度的征服。

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手段就是金钱加枪炮。

1698年,东印度公司买下了孟加拉湾恒河入海口的一块地方,建成了威廉堡,这就是后来的加尔各答港。后来,公司开始不断与印度各城邦打仗,被迫他们割让土地,经过一百多年的蚕食,整个印度大陆都被公司征服了,包括现在的印度、孟加拉国、巴基斯坦、缅甸,领土超过了430万平方公里,人口数量达到了1.6亿。

在征服印度的过程中,英国人发现,这块地方实在太大了,自己根本管不过来,他们意识到要保留一些印度王公,能更好的管理这些城邦,于是,印度在英国公司的统治下,就变成了两部分,一部分,英国势力能到达地方,叫“英属印度”,另一部分,英国人达不到的地方,就是众多的附属国,叫“印度土邦”。为了避免较大的土邦来威胁自己的统治,公司把这些土邦分得非常多,地盘也非常小,公司征服印度时,土邦星罗棋布遍及印度,达到了554个,这些土邦总人口为印度了四分之一,总面积达到了印度的五分之二。

土邦数量太多,至今还对印度的政治有着不利的影响,后来有人总结,英国东印度公司统一了印度,但是,他们又分裂了印度。

东印度公司在印度的发展,权力越来越大,变得已经不像一个企业,而是越来越像一个政府,因为这家公司除了拥有军队,还得到了司法权。

理论上,英国人在印度犯法后,得送到英国去审判,但是,路程远,风险高,成本大,且这块地方实在太大,需要审判的案件又多,于是在1624年,东印度公司获得了民事和军事法庭审判权力。1668年,英王查理二世发给公司特许状,授权公司可以把一切没有获得特别许可而在印度从事独立贸易的人押往英国,这又让公司获得了司法权力。

以此为依据,公司建立了一套印度殖民地的法院系统,审理印度的案件。

时间一久,英国也觉得到一个公司拥有这么大的权力也不太妥当,1773年,为了更好地统治印度,英国国会通过法案,成立了议会印度监督局。这样,统治印度的就有了两个机构,东印度公司和议会监督局,这两个机构算是统治印度的中央政府。

公司由三个商业区组成,这三个商业区是印度东岸、东南岸和西岸获得的领土,三个商业区成为了三个省,相当于地方政权。这些省的官员由公司任命,而且只能是英国人,当然,收税人员,一般由印度人担任的。

公司对印度的行政管理制度成为英国公务员制度的原型。

现在英国的公务员系统比较文明规范,但是,当时在印度的统治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赤裸裸的抢劫。前面说,公司无法直接统治的区域,就让王公来管,但是,要当上这个王公,得直接向东印度公司上贡,公开的“卖官”。王公为了能够筹齐上贡的钱,只能拼命收刮自己城邦的老百姓,但是,有些城邦就是老百姓全卖了,也交不起这些钱,这些王公们经常被管理区的总督勒索得走投无路,甚至自杀。

印度的贸易不允许印度人参与,扼杀了印度的民族工业,而且,公司还通过所谓的政令,把印度有钱人钱财收刮一空,典型的就当时孟加拉首富贾格特•塞特,他的资产超过1亿卢比,相当于1000万英镑,但是,东印度公司禁止印度私人从事信贷的业务,让首富家族最终破了产。

公司还对于农民和地主收取各种各样的赋税,造成印度数次大饥荒。

面对英国人的欺负压榨,印度人民已经忍无可忍。1857年,印度爆发民族大起义。起义被镇压后,英国也意识到公司管理国家的弊端。于是,英国政府收回了公司对国家管理的权力,印度成为英国的一个直辖殖民地。

1874年1月1日,《东印度公司股息救赎法案》生效,东印度公司被解散。

东印度公司还对中国进行了鸦片交易,直接导致鸦片战争。

对于东印度公司这段历史,有人评说:在人类历史上,东印度公司完成了任何一个公司从未肩负过,且今后的历史也不会再肩负的任务。

英国东印度公司统治印度期间,为印度修建了铁路。

第二节车厢:铁路用来解决问题

印度地理很有特点,有山有河有平原。

印度北部是喜马拉雅山,中部是印度河——恒河平原,中间是温德亚山脉,南部是德干高原,加上几条东西走向的河流,印度被划成了几块。

印度气候更有特点,是典型的热带季风气候。

雨季时,风从海洋吹向陆地,由于喜马拉雅山挡住了气流,导致印度的降水量非常大,基本上是倾盆大雨,而且还一下就是几十天,还得持续几个月,这段时间,印度各条河流洪水泛滥;雨季结束后就是旱季,几个月没有一滴雨,这段时间,之前的河流变成了河床,所以,印度大陆是水系纵横,但是,几乎没有一条河流是四季通衢,加上高山阻隔,交通十分不便。

交通不便,导致了印度政治分裂的特点。几千年来,印度只有孔雀王朝短暂统一过,其他时间,基本处于割据状态,没有便利的交通,国家政权根本无法控制庞大的领土。

交通不只是影响政治,更影响经济。

早期,英国船只空着来,满载香料回;工业革命后,船只满载英国货物来,却空着船回,这是运输上最忌讳的单程货,是印度无货可装?当然不是,这么大的一个陆地,物产极为丰富,原因就是交通不便。英国认为,要使印度变成英国的产品市场和原料生产地,必须先解决印度内地的交通工具问题,所以,英国工商界,尤其是当时在议会里政治力量非常强大的纺织业,要求英国在印度修铁路。

交通除了影响经济和政治外,还有影响军事。

从1757年普拉西战役到1849年英国最终占领旁遮普,近百年的时间,英国人一直遭到印度人的反抗,英国平息反抗的手段只是出兵。欧洲军队在进行殖民战争时,面对刀和弓箭的装备起来的对手,他们的基本套路是开战就拿炮轰,打乱防线后,步兵用枪来解决,这种打法对冷兵器部队有绝对优势。

打仗是得看武器,但是,有时候还得考虑地形。

在辽阔的印度平原上,雨季加上河流,步兵扛着枪从一地走到另一地都很困难,更不用说运送几吨乃至几十吨的大炮了。于是,就出现一个场面:英国分散驻军,容易遭到袭击;集中驻军,调兵又困难,有点顾此失彼。当时,英国名义上是占领了印度,实际上也就控制了大城市和沿海港口,其他地方,不得不委托王公们管理。

军事,政治、经济遇到了这些问题,修铁路是一次性解决这些问题的最好办法。

1831年,这是铁路在英国也刚出现的年份,为了运输和销售纺织品,英国商人准备在印度东海岸的金奈地区修建铁路,但是,没有筹到足够的钱,也没有得到政策的支持,铁路计划落空。

此后一段时间,印度成为了英国商业的基石,铁路成为了英国经济的翅膀,英国考虑要将基石也安上翅膀。

1843年,印度东海岸的孟加拉政府承诺修建铁路,并规划了加尔各答到印度北部米尔扎普尔的铁路,要特别说明一下,这个孟加拉政府是东印度公司管理下的政府。

1844年1月,麦克唐纳•斯蒂芬森(此人跟“铁路之父”的斯蒂芬森家族没有关系)向孟加拉政府提出:成立一个公司,修从印度东线铁路,线路从加尔各答到印度西北边疆,此人后来还来到中国,向清政府提出了中国铁路网的大规划;1847年6月,经过3年的筹备,他成立了东印度铁路公司,负责印度东海岸的铁路建设。

印度东海岸筹建铁路公司时,印度西海岸也在行动了,而且聘请了“铁路之父”斯蒂芬森家族的人。

1845年5月,大印度半岛铁路公司在西海岸的孟买成立,“铁路之父”的儿子罗伯特·斯蒂芬森担任公司顾问工程师,不过,他没有来印度,只是派了自己的弟子詹姆斯·贝克利来印度负责工程项目。

印度有了两家铁路公司,开始与东印度公司谈判,谈判的内容当然是钱。

铁路公司提出了要求:为了提高修铁路的积极性,政府得有政策扶持;铁路公司赚了,一切都好说,赚的利润超过了10%,由公司将多余的利润再投入铁路建设,利润周期是15年;如果亏了,当地政府必须每年补贴4%,补贴周期也是15年。东印度公司倒是爽快,同意了铁路公司的条件,仅提出了一个要求:东印度公司负责审批铁路工程,还有权要求降低运费和核查账目。当时,东印度公司算是中央政府的角色,这个要求不过分,铁路公司也没意见。

似乎这个事情就要成了,但是,统治印度的另一机构不同意铁路公司的方案,这个机构就是议会监督局,议会监督局前面已经提过,现在详细介绍一下。

东印度公司分别以孟买、金奈、加尔各答为据点,开始了对印度的征服,形成了三个管理区,18世纪70年代以前,这三个管理区是平行的,没有统一的领导机构,随着东印度公司对印度的征服不断扩大,1773年,英国通过法案,由国王任命一名印度总督统一管理,但是,总督只对东印度公司董事会负责,任期为5年,英国议会认为,殖民印度不应该让东印度公司少数商人独享,于是,要求拥有对印度统治的指导权。

英国议会要插手,东印度公司当然不敢拒绝。

1784年,英国议会通过了一个法案,由国王任命一个议会监督局来监督东印度公司的民政和军政,这个监督局由6人组成,公司董事会拟发的一切指示、命令都必须事先向它报告,得到这个机构同意后才能发出。所以,议会监督局就是东印度公司的太上皇,拥有最后审批权。

监督局在审核铁路公司的要求后,只同意印度第一条铁路享有这样的待遇,而且时间也不得超过15年。铁路公司这下犹豫了,殖民政府不保证自己长期赚钱,风险太大,以赚钱为目的的铁路公司,立刻停下了自己修路工作,开始观望。

这一观望,就是三年。

在印度殖民政府与铁路公司讨价还价的同时,一个人物的到来,改变了印度铁路的命运,他就是达尔豪斯伯爵。

小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
查看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