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智能小说网!智能小说网手机版

小说首页 > 历史军事 > 大明:开局万历找上门 >第514节 恐惧又不甘的倭国(2)514(1 / 2)
  • 手机阅读本书

第514节 恐惧又不甘的倭国(2)514(1 / 2)

“我东瀛乃神佑之国,”小早川隆景悲愤道,“岂能屈服于外邦、像高丽那样丧尽国格尊严?这可是史无前例!明国的条件,项项堪称阴险恶毒,一要迫使我东瀛卑躬屈膝、沦为附庸,二要全面控制我东瀛,肆意欺凌、摆布、鱼肉我东瀛,三要对我东瀛进行敲骨吸髓的压榨盘剥,此三策三管齐下,我东瀛从此国将不国、万劫不复!太阁殿下、诸位大人,我们万万不可答应!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否则,我们将会成为东瀛的千古罪人!国人皆曰可杀!遗臭万年!”他这番话说得义正辞严、剖肝沥胆,因为情绪过于激动,他眼中不觉泛起泪花。

虽然毛利家具有很强的独立性,但身为该家族主要成员之一的小早川隆景是比较亲近、忠于丰臣秀吉的,一直竭尽全力地稳住毛利家臣服于丰臣家,跟前田利家很像,跟德川家康相反,有实力但无野心,所以深得丰臣秀吉信任。另外,小早川隆景因为毛利家地盘在沿海地带、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所以接触外界事物较多,思想较为开放,从而拥有很强的国家归属感和民族自尊心,万般不愿让倭国“丧尽国格尊严”、失去主权独立成为明朝的藩属国,哪怕他在高丽战场上亲身体会过明军的强大,被明军重创过,也对明朝毫不畏惧、不愿屈服。

旁边同属于毛利家、还是毛利家现任家主的毛利辉元则没有小早川隆景如此魄力过人,他本就是个优柔寡断、谨小慎微的人,做起事来瞻前顾后、患得患失,并且他在高丽战场上已经被明军打出了前所未有的心理阴影,其部第七军团三万人超过九成沦丧在了高丽,这让他在逃回倭国后终日沉浸在悔恨、愧疚、自责、痛苦中,神智恍恍惚惚,精神近乎一蹶不振。

五大老里,小早川隆景和宇喜多秀家主战,毛利辉元畏畏缩缩,前田利家也感到无措,其他人都看向德川家康,毕竟他不但是五大老之一,更是五大老之首。

德川家康本就老谋深算、深藏不露,此时更是心机幽微、复杂至极,因为他已在身不由己中被迫跟明朝、跟夏华合作,还受到对方的控制,他的三子、德川家的继承人德川秀忠以及上万部属军士人员外加大批武器装备在明军的手里,他这个时候要是不听话,德川秀忠肯定性命不保,他的部下们也别想回来了,德川家将会元气大伤。心念急转之间,德川家康已经想通了很多事:

明国为什么要控制我?当然是为了对付丰臣秀吉、分裂东瀛。

如果丰臣秀吉向明国臣服了,那我还有用吗?有的,因为就算丰臣秀吉臣服了,明国也不希望东瀛在他手上真正的统一完整,我仍然具有很高的价值,丰臣秀吉盘踞近畿地方和中部地方,我掌控关东地方,还有毛利家割据西南地方等,东瀛就会四分五裂。

如果丰臣秀吉拒绝臣服于明国,明国要么不出兵东瀛,在幕后扶助我…肯定还有其他人,反叛丰臣秀吉,让东瀛重新陷入内战,最终,明国会在众多合作者里选出一个取代丰臣秀吉,这个人很有可能就是我,同时让东瀛分裂;明国要么出兵东瀛、攻打丰臣秀吉,而我,会是在明国威逼下跟明国里应外合地对付丰臣秀吉的东瀛内部势力。

所以,不管丰臣秀吉做出什么选择,我都立于不败之地。

我可否真正地投靠丰臣秀吉、跟他“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毕竟,我和丰臣秀吉都是东瀛人,外敌打来,自家人应该内部化干戈为玉帛、齐心合力对外。不,这么做行不通,我要是真正地投靠了丰臣秀吉,第一,是给他陪葬,他绝不是明国的对手,到时候,丰臣家完了,德川家跟着一起完,第二,丰臣秀吉不会相信我,他会认为这是我的诡计,是个阴谋、圈套、陷阱,他会猜忌我,搞不好会在我背后捅一刀,第三,即便丰臣秀吉打退了明国入侵,他事后也不会善待我,一山不容二虎,他只会对我过河拆桥、卸磨杀驴,德川家在跟明国的交战中损失惨重,正有利于他铲除德川家。

德川家可否自立,既不屈服于明国,也跟丰臣秀吉保持距离?这么做依旧是死路一条,让德川家成为双方都要除掉的目标,另外,这也正中明国下怀,因为德川家这么做在实质上就是分裂东瀛。…

在心里叹口气后,明白自己别无选择的德川家康只能说出一番听起来倾向于丰臣秀吉、处处为丰臣秀吉和东瀛着想但没什么营养的客套话:“明国既欲入侵,我东瀛倘若四分五裂,必会不堪一击,在这个时候,我们必须牢牢地团结在太阁殿下身边,在太阁殿下领导下奋力抗击明国的入侵,举国上下务必万众一心。能维持东瀛全国团结的,也只有太阁殿下一人矣,所以,太阁殿下的威信万万不容有损,直接答应了明国的那些条件,太阁殿下必会威信大损,继而引发全国动荡不安,这只会让明国坐收渔人之利…”

六奉行之二前田玄以、增田长盛和三中老三人生驹亲正、堀尾吉晴、中村一氏都跟着哼哼哈哈地说些“德川大人言之有理”“德川大人所言甚是”之类不痛不痒的话,他们五人要么亲近德川家康,要么跟德川家康关系不坏。

小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
查看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