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智能小说网!智能小说网手机版

小说首页 > 历史军事 > 风雨大宋 >风雨大宋_分节阅读_第190节(1 / 2)
  • 手机阅读本书

风雨大宋_分节阅读_第190节(1 / 2)

  这个年代的优良兵员,身材与后世不同。后世更强调敏捷性,不但是要求身高,还要求灵活。肌肉发达,腰肢有力,腹部不能有赘肉。这个年代不一样,要求的是肩宽背厚,力气一定要大,灵活性要求不同,很多猛将其实是有肚子的,所谓将军肚是也。

  十三郎是天赋异禀,身高比普通人高出一两个头,身体雄壮,力大无穷。真说起灵活性,其实他比不上陶十七,全靠着身高手长,打架时不让人近身。

  这是最好的兵员,战场上一站,像一堵墙一样。穿上铁甲站在那里不动,一般人拿着兵器也奈何不了他。真有这么几千个人,全部身穿铁甲,在战场上可以像山一样压过去。

  当然打仗不是斗兽,有了这样的铁甲骑兵也不一定稳赢,胜败跟很多因素有关。简单地比兵员比兵器就能定胜负,早就把党项推平了,幽云十六州早就收回来了。

  演示完毕,十三郎下马,带着手下兵士过来见礼。

  杜中宵道:“你们县到一边歇息,让马吃一会草,饮些水。我与苏提刑说话。”

  十三郎叉手唱诺,带着手下的人卸了马鞍,牵到旁边草地去了。

  苏舜元道:“

  运判现在大多时间练兵,想来营田务诸事完备,不用过多操心。只是依朝廷之意,还是要补入几位官员。舍弟到营田务勾当,不知定下来了没有?”

  杜中宵道:“已经定下来了。只是提刑同在京西,因为避嫌,一直没有上任。”

  苏舜元叹了口气:“自进奏院一案,舍弟受了无数苦楚。此次好不容易起复,切莫要耽误了。过些日子我会到河东路任提刑,运判再催一催。舍弟已到京城待阙,只要我一走,便就当无阻碍了。”

  杜中宵点头答应。未中进士的时候,杜中宵受过苏舜钦恩惠,他后来落难,帮他是应有之义。营田务现在庞大无比,只有杜中宵和一个崔主事当然不行。朝廷定了一个主管公事,接替苏颂,却一直没有合适人选,空在那里。新设了一个低一些的勾当公事,杜中宵举荐苏舜钦。本已定下来,只是碍于他的兄长苏舜元任京西路提点刑狱,因为避嫌,一直拖在那里。

  为了不耽误弟弟前程,苏舜元主动请调,前些日子有旨调往河东路,京西提刑由张士安接任。只是张士安拖拖拉拉,现在还没有上任,苏舜元走不了,甚是焦急。

  杜中宵当过河东路的经略判官,苏舜元此次来,一是问河东路的情况,再一个是托杜中宵照顾一下苏舜钦。几年前的进奏院案,对苏舜钦打击极大,这几年表面纵情山水,内心里却一直放不下,身子也大不如从前。人刚过四十,就已满头白发。到杜中宵手下,心情开朗,身子才会慢慢好起来。

  接替苏颂的人选一直定不下来,跟现在营田务的膨胀有关,这个主管公事算是什么资序。苏颂担任此职的时候,是相当于通判,现在肯定不行了。杜中宵这个转运判官,资序高了说相当于一路提刑,低了则相当于知州。他手下的主管公事,依惯例最高是通判,通常是知县资序。营田务管着十余万户,让个知县资序的人来管具体事务,怎么都说不过去。此事一直纠结。

  朝廷里有一种意见,让杜中宵由转运判官改任提点刑狱,同时兼制置营田。如此一来,可以把主管公事的资序提上去。不过营田一直由转运司负责,这么做与常例不符,最终被否决。

  杜中宵对此心知肚明,也想解决办法。自己年不满三十,中进士不足十年,最关键的是没有在朝中任职的资历,升官遇到了天花板。营田务的事务放不开,现在的风气,就是做得好了久任,不能够频繁换人,把事情耽误了。判官升任转运使资历不足,差得实在太远了。做提刑,又不能管营田务。想来想去想起记忆中的一个官职,提举常平。这应该是后来设置的官职,很可能是在历史上的王安石变法时间,杜中宵记不清楚。这官职顾名思义,跟经济密切相关,正符合现杜中宵的身份。

  前些日子,杜中宵正式上奏,要求设置提举常平司,掌管一路经济事务。朝廷还没有回应。

  宋朝路一级的官员,不管是转运使还是提刑,他们的本职是什么,都带着监察百官的职权,都称为监司。这个监察权,是路级官员管理地方州官县官的关键。没有监察权,地方官员根本不会理你。

  之所以要依靠监察权,是因为路级官员与州县官员没有直接的上下级关系,只有事权,而没有至关重要的人事权。州县官员做得好与坏,称职不称职,升迁与贬谪,是由中央朝廷决定的。路和后世的省是不一样的,省是州县的上级,可以向直接下命令。路不是上级,只是事务衙门,不能直接向州县下命令。

  提举常平,主管经济事务,同样要依靠监察权。虽然杜中宵对监察百官的权力不感冒,但没有这个权力,就管不了州县,至于其他事务,与转运使司如何分割,那就看朝廷意思了。杜中宵不想分割转运司的权力,特别是地方的钱粮税赋,常平司不插手。甚至是禁榷货物,也不想管理。而专注于营田务,和各地的普通工商业。还是以铁监为中心,建立起一个遍及全路的商业网络。

第147章 曾经的上司

  皇祐元年八月,杜中宵由转运判官转任京西路提举常平司,兼制置营田。张昷之为主管公事,苏舜钦勾当公事。营田厢军拣汰老弱,进行教阅,赐以军号,设两钤辖。如京使刘几驻唐州,管理唐州、邓州和汝州三州的厢军。东染院使杨畋驻随州,管理襄州、随州和郢州的厢军。

  杜中宵的这个常平官,职责范围是主管常平仓、义仓、坊场、市易、河渡、抵当等等事务。核心其实两项,一是常平仓和义仓,平抑物价,救济灾荒;再一个是市易坊场,各种工商业活动。两者既有不同又相互联系。常平仓的重心是平抑粮价,以农业为中心的商业活动。市易坊场则是以工矿业为中心。营田务是兼职,此事由他开头,不能够关途而废。

  路一级监司官,除转运使外,提点刑狱带劝农,常平仓带上营田,其实都是为了分转运使的权。宋朝一向注意不许路级坐大,朝中三司坐大,路级的转运司就坐大,分权是朝廷有意为之。

  八月中旬,杜中宵在新建成的枣阳营田务衙门,会见自己新的同僚和属下。

  看见杜中宵带了属吏等在门外,刘几大步走上前来,拱手道:“亳州一别,匆匆数年,不想今日得见。想当年提举是少年进士,意气风发,不十年屡立功勋,已驻守一方。”

  杜中宵道:“钤辖当年是州里通判,我是推官,谁知再见,已转换武职,实在让人想不到。”

  刘几大笑:“我离了亳州,便就到沿边任职。孙相公举荐,以文换武,已经数年了。”

  刘几离了亳州之后,到陕西路任职。孙沔举荐他有武略,换了武职,已经数年。此次杜中宵整编营田厢军,还有在军中推广火枪火炮的用意,刘几是被特意派来的。虽然杜中宵主管营田厢军整编,官职也高于刘几,但不一个系统,两人份属同僚,不是严格的上下级。

  虽然如此,仅仅不足十年时间,杜中宵由下属变成了刘几的上司,还是让人感慨。好在刘几为人豁达,对此不以为意。要不然,他也不会答应到京西路来。

  两人并肩站在门前,聊着别后各自的境遇。刘几转换武职,之后还算一切顺利,来此之前,在陕西路任知州,立了不少功勋。杜中宵在河东路的时候,曾经跟契丹交过手,稳占上风。最近几年,契丹跟党项战事不断,互有胜负,杜中宵当年的胜利沿边将领大多佩服。

  最后,刘几道:“我自陕西到京城,而后换乘火车,到了襄阳。那火车真是好物,一日夜间便就奔行千里,简直如做梦一般。若是大修铁路,通到陕西路,以后再有战事,前线何至缺粮缺兵!”

  杜中宵笑道:“钤辖,此事委实如此。不过,火车修通了,还有一项好处,却少人说起。”

  刘几道:“此物是你首倡,自然比别人看得透彻。——除了便捷,还有什么好处?”

  杜中宵道:“以前西北用兵,因粮草不济,不得不分路进军,终被西贼分路击破。如果以后修通了铁路,便就再无顾虑。可以并兵一路,沿路而进,如长枪大戟,犁庭扫穴!”

  刘几点头,深以为然。这个好处,自己倒是没有想到。

  西北地瘠民贫,没有办法因粮于敌,内地运粮又过于遥远。每次进攻党项只能分路进军,各路的兵马不多。党项有内线机动优势,每次都是被各路击破,最后大败亏输。三路伐夏、五路伐夏,不是宋军不知道集中进攻的好处,而是不得不如此。一路集中不了几十万兵马,不然不用打仗,半路就饿回来了。分路进军,每路的兵马不多,往往被党项集中优势兵力,一路一路分别包围击破。

  这是客观条件限制,进攻党项,其实只能出几万兵。多于此数,必须分兵。而且几路之间要拉开足够距离,不然后方无法支撑。拉开距离过远,又通讯不便,无法配合,是解决不了的难题。

  数万大军出动,动起来的不只是这几万人,进军路线上的最少几州百姓,必须全力支持。从运粮的民夫,到后方准备各种物资,实际是数州之地的总动员。地方就那么大,民户就那么多,一路就只能是几万战兵,再多就无法正常作战。什么分进合击,迂回包围,都是自欺欺人的说词,没半点作用。要想赢得战争,只能冀希望于一路取胜,最少把敌人主力拖住,别无他法。

  铁路修通,不只是物资和人力便捷,实际扩大了后方支撑地域。整条铁路线,都可以为前线提供支持,前线战兵规模可以扩大数倍。只要有一路超过党项军力极限,就足以致命了。

  营田务的框架已经立起来,杜中宵的精力更多地花到了军事上面。铁路到底有多少好处?还要继续思索,进行实践,现在的潜力根本没有发挥出来。

  刘几道:“铁路一修到开封府,朝廷见过了好处,着实大不一样。此次我到京城,朝臣人人争言铁路的好处,要广布天下。朝廷已下令今冬要修到西京河南府,下年圣上乘车出巡,参谒御陵。听说还不只是如此,政事堂已经定了修到北京大名府和南京应天府的路线,命沿路各州今冬就开始平整地基,单等铁监的铁轨出来,便就铺上去。京西路则要修从洛阳到叶县的铁路线,也命今冬建地基。至于其他各路,多有提出修路的。不管有没有铁轨,先把道路平整出来,以后有了铁轨再铺。”

  杜中宵笑着摇了摇头:“柏亭监一年就只能产那么多铁轨,急着填路基有什么用?”

  刘几道:“我听朝臣们议论,要以柏亭监为本,在相州和京东莱芜再各建一处。只是无人可用,一时施行不得。提举,说不定过几年,还是要你去做此事。”

  杜中宵只是摇头:“难。此事看着简单,做起来诸多烦恼,还是急不得,慢慢来为好。”

  铁监刚刚发展起来,正是培本固元的时候,急着扩张,别把根本也搞坏了。以铁监现在的人力,如果分出去,必定影响技术发展速度。除非别的铁监只生产铁轨,从柏亭监拆现成的炉子和机器过去,不然想发展好可不容易。

  刘几有一点说得对,火车一通到开封府,情况立即不一样了。皇帝赵祯特意带着大臣,坐火车感受了一次,从开封府到许州一日游。那一次旅行让大臣们直观感受到了火车的好处,纷纷提议大建。赵祯甚至从内库出钱,命修到西京河南府的铁路,今年必须修通。两京之间铁路的战略价值不谈,对于皇家有特殊的意义。那里是他们老赵家的老家,也是皇陵所在,有了铁路,可以亲到皇陵谒陵。

小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
查看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