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智能小说网!智能小说网手机版

小说首页 > 历史军事 > 风雨大宋 >风雨大宋_分节阅读_第319节(1 / 2)
  • 手机阅读本书

风雨大宋_分节阅读_第319节(1 / 2)

  灭掉党项和契丹,实现天下一统,对一个皇帝来说,是了不起的诱惑。如果进攻党项顺利,平定了西部边疆,必然全力对付契丹。杜中宵不知道,那会是一种什么局面。

  自登第以来,杜中宵在外任官太久,跟皇帝接触的时间太少,两个人互不熟悉。此次回京,其实做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跟皇帝的互动。如果互动良好,未来前途不可限量。当然如果不好,那可能就会被打入冷宫。至于为宰执,没有皇帝的信任,做什么宰执。

  庞籍已经外任,现在朝中的宰相是文彦博和刘沆,参政是王尧臣、曾公亮和张方平,枢密使则是王德用、韩琦,副使是田况和程勘,除了韩琦外,没有一个是杜中宵熟悉的。杜中宵回京,韩琦来接任河曲路和西域的经略使,杜中宵去做枢密副使,实在难做。

  不奉诏,固然有杜中宵觉得资历浅薄的原因,还有这个现实问题。杜中宵在朝中,还没有自己的人脉,做宰执过于勉强了,基础不牢。

第209章 御史中丞

  离开了十天之后,蓝元震再次到来。杜中宵由河曲路经略使,升任龙图阁学士、礼部尚书、御史中丞,重新改回了文资序列。西域正式从河曲路分离出去,为安西路,韩琦任河曲、安西路经略使。

  富弼升任河曲路经略使,张昇仍然任副使,田京由经略判官任副使。李复圭则改为韩琦之下的经略判官,同样升官。河曲路的格局,除了多了韩琦这个顶头上司,没有大的变化。

  诏旨明言,杜中宵先留在胜州,等韩琦到了,两人交接之后,才能够回京赴任。

  杜中宵接了诏书,有些意外,没想到自己会做御史之丞。宰执之下的官员,此时常说四入头,即翰林学士、御史中丞、三司使和知开封府。此时三司已经拆分,三司使的职掌实际并入中书,三个三司副使成了正使,地位还不够与其他三个职位并列。

  杜中宵本来以来,自己可能依以前的资历,做三司使中的一个。毕竟知开封府有些低了,地位不太高,翰林学士则自己的文词不出采,御史中丞自己的名望不够。却没想到,自己做了只略低于翰林学士的御史中丞。御史中丞是朝廷台宪机构的第一人,地位崇高,礼仪甚重。

  御史台的主管官员,本来应该是御史大夫,只是御史大夫位高权重,向不授人,而由副手御史中丞代行职权。年深日久,现在的御史中丞,除了一些特殊权力,地位职掌与御史大夫几乎一样。

  这样的职位,一向都是有清望的官员担任,声望稍差一点都不行。杜中宵军功虽大,却没在朝廷中出任重要职位,自己想来也没有什么清望,不知怎么就被安排了。

  收了诏书和香案,杜中宵拱手蓝元震道:“阁长辛苦,十天时间又跑一趟。”

  蓝元震道:“没有什么,现在坐火车到这里,着实方便得很。”

  说完,蓝元震小心问道:“此次,节帅不会再不奉诏了吧?”

  杜中宵笑道:“若是再不奉诏,陛下岂不会有斥责诏旨下来?我虽然才具不足,只好勉强赴任。”

  蓝元震听了不由愣了一小会,道:“节帅怎么这样说?听闻诏旨节帅主管御史台,京城官员都相互告诫,节帅镇北地,先后败契丹、党项,又复西域,非是寻常人物。这几年,各自要时时警醒,不要被御史台抓住把柄,不然日子难过。”

  杜中宵听了不由愣住,自己甚少在京城,跟京城里的那些名臣良将根本不熟,怎么有这种言论?

  其实杜中宵自从三年前救援唐龙镇,先败契丹,击毙契丹皇帝,接着大败党项,当时声威之盛无人可比。两三年时间,本来大家慢慢开始遗忘了,接着又复西域,声望再次起来。杜中宵自己觉着自己的声望不够,怕回京任职不能服众。其实在京城官员眼里,杜中宵以文官而立不世之功勋,哪个敢不服?更不要说这几年朝廷施政,军政来自于学河曲路兵马进行改革,民政则多是吸取京西路的经验,都是来自于杜中宵。这样一个人,做宰执或许还好些,做监临百姓的御史中丞,人人都有压力。

  这些许不能这个时候说,杜中宵和蓝元震各自心中都有疑惑,按下不表。

  当下后衙设宴,胜州的各位官员全部到齐,为蓝元震接风洗尘,同时恭贺杜中宵高升。

  单以官职论,杜中宵以节度使、经略使回京任御史中丞,算不上高升。韩琦由河东路经略使回朝的时候,直接任枢密使呢。但以杜中宵以前的资历,最高就做过提举京西路常平,是高升了。

  此时官员职位,是官、职、差遣同时在身,差遣最重要,但还要看官和职。杜中宵的职是龙图阁学士,官是礼部尚书,都已经是极高,差遣御史中丞虽在宰执之下,却自成一体,非常重要。

  酒过三巡,蓝元震道:“节帅在河曲路三年余,经历多次战事,未尝一败。拓地近万里,古今数千年,也可以算是名将。此次回京,执掌宪台,着实是让百官震恐。”

  杜中宵忙道不敢,心中有些别扭。自己地回京任职,一直都是怕别人瞧不起,怎么听蓝元震话里的意思,反而是京城的百官怕得厉害?

  转运使包拯道:“节帅帅河曲路三年余,对外战无不胜,内部治理井井有条。回京掌宪台,让朝臣震恐,也算是一时之美谈了。”

  富弼道:“御史台虽在宰执之下,却是纠察衙门,并不受宰执指挥。”

  杜中宵点了点头:“我自进士登第以来,多是在外为官,京城情形并不清楚。此次回京,实在有些惶恐。宪台至重,交予我手,只怕辱命。”

  包拯道:“节帅统十余万大军,指挥若定,又何惧京城百官!”

  其余几位官员都是如此说,让杜中宵一时疑惑,是不是自己的认知跟他们产生了偏差。自己的军功毫无疑问,此时天下无人能及,如果任武职,当然别人不敢轻视。现在转回文资,还是文资中地位特殊的御史,真能让百官震恐?不要这些人观察些日子,给自己难看就好了。

  席间的官员,有的人觉得御史中丞的官职对杜中宵来说有些低了,不过作为独立宪台,官和职都足够,去任职还是算高升。有的干脆认为,这是杜中宵进入中央的一个好机会。

  听着他们的议论,杜中宵慢慢有些反应过来。宋朝从总体上,文臣武将分离,虽然从前些年与党项交战起,用文臣为统帅渐渐习以为常,但对大多数人来说,带过兵打仗的官员,总是有些不同。而像杜中宵,带兵打仗,屡立战功,可想而知其风格,对百官必然心中严厉,当然会觉得震恐。

  杜中宵听着蓝元震话中的意思,甚至京中有官员认为,用杜中宵为御史中丞,是皇帝要重顿吏治的表现。很可能接下来,就有对全部官员的大动作。

  听着众人的话,杜中宵觉得有一股荒谬的感觉。自己如果不是资历太浅,肯定回去做宰执,哪里会退一步接这个什么御史中丞。虽然监察百官,礼遇特殊,这样的职位终究是要得罪人的。在朝廷做官,除了要有功劳,还要不得罪人不是?

  其实这个年代,得罪人不那么可怕,与杜中宵前世的官场有很大不同。中间有皇帝,官员之间的拼斗,终究是要经过皇帝进行。只要皇帝能够看重,满朝皆敌又如何?

  杜中宵做了十几官,一直未进京城,前世印象太深,还没有看破这个年代官场的特点。

第210章 韩琦到来

  蓝元震走后,又等了一二十日,进入七月,韩琦才卸任枢密使,到了胜州。

  迎了韩琦入帅府,杜中宵道:“河曲这个地方,到了七月,天就凉了。太尉迟迟不来,倒是让我不知道干什么好。现在内外平静,正是最好的时候。”

  韩琦笑道:“现在的枢密院,可与以前的不同,我非要等到新任枢密使,才能离开。”

  杜中宵问道:“不知新的枢密使是何人?不知军事可是不好。”

  韩琦摇了摇头:“贾昌朝相公。他在河北多年,那里的禁军整训参与很多,不算不知军事的人。”

  杜中宵默默点了点头,没有说话。贾昌朝专精于经学,是给现在的皇帝讲经而受赏识,实际政务上可没有韩琦的本事。他入朝受重要,显然是皇帝的关系。

  入了帅府,韩琦左右看看,道:“当年与党项大战的时候,胜州可不似现在繁华。三年多时间,节帅统帅一路,军功无数,地方发展得也让人不敢相信。”

  杜中宵道:“这里是贸易要道,自然商业发展得起来。有了钱,就一切好说了。”

  韩琦连连点头:“不错,这几年胜州着实不同,每年京师用的牛羊之类,不知多少来自这里。”

小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
查看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