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智能小说网!智能小说网手机版

小说首页 > 历史军事 > 风雨大宋 >风雨大宋_分节阅读_第401节(1 / 2)
  • 手机阅读本书

风雨大宋_分节阅读_第401节(1 / 2)

  饮了一杯酒,杜中宵道:“看起来,军中配大量军官,并不是易事。河北路三十万大军,按照十人中有一人是军官,也要三万军官。一时之间,哪里找这么多读书人?就是从京东路招,一时之间也不可能招齐。此事三衙要多想办法,不把军官的架子搭起来,整训就没有用处。”

  杨文广摇头:“自河间府建军校,三衙想过各种办法,现在看来短时间做不到。要按照河曲路军中做法,非要三五年的时间,军中教人识字不可。要想短时间整训完毕,只能够减少军官数量。”

  杜中宵摇了摇头:“怎么减少?军官少了,军中的制度就执行不下去,还不是跟以前一样?”

  杨文广道:“可急切间实在招不到合适的人,没有办法。”

  说完,杨文广再不说话,一时间气氛有些沉闷。十人中一人为军官,也就是官兵比例十比一,并不算高。到了后世,很多军队官兵比例都低到三比一,二比一,比这时高了不知多少。

  军队中最基层的单位,自古以来,是五人为伍,宋军中常见的十人队。队正算是军官,就已经要求十比一了。放松要求,队正只是效用,默认他们可以不识字,才能省出军官人数,编成各职能机构。军官再少,就连职能机构里的军官,都不能保证人人识字。职能机构不识字,制度还能执行吗?

  杜中宵叹了口气:“自立国以来,军中招人,向来是以沿边三路和开封府为主。这些地方,要支撑八十万大军,实在难以做到。可没有八十万大军,如何与契丹作战?”

  韩琦道:“河曲路的军中,军官其实是有些多了。营以下还好说,除了统兵官,几个副将,主要是粮草官。到了营以上,有参谋官员,有粮草官员,有情报官员,诸般种种。而且每向上一级,都要增加大量的军官。现在各军校里教出来的人,能保证营以上各级本部不缺人,已是不易。”

  富弼道:“可河曲路打了这么多胜仗,靠的就是这一条。没有大量军官,与以前有什么区别?”

  赵滋道:“不错,没有职能机构,便与以前一样。军队一遇大仗,便就不知所措。整训过的禁军比以前强的,便就是有大量职能机构,将帅指挥,皆有章可循。”

  想了又想,杜中宵道:“惟今之计,只能够尽量想办法,解决困难,但大的方向不能变。如果来年契丹点兵,也要到秋天才有战事。只能用这大半年时间,让军校尽量培养将校。地方上的读书人难招,军中的总是容易。可命军中,凡是识字将校,全部都到军校培训。时间不必长,只要把制度和做事的方法大致学会,就可以先做基层军官。不合适,或者不愿在军中做下去,几年之后除投即可。军校出来的人,除实在不堪的外,大部先去做各指挥部门的职能官员。实在不行,不必似河曲路的禁军一样,从营以上各级都设,可以精简一些。总而言之,要做好跟契丹做战的准备。”

  韩琦想了想,道:“太尉,此事我仔细想过,实在没有必要跟契丹立即开战。只要等上三五年,禁军准备完全,那时便就一切尽在掌握。”

  杜中宵道:“相公,世间的事哪有刚刚好的?我们想等,契丹人必不会让我们如意。而且禁军整训要想有效果,必然伴随着大量旧军官离开军队。没有战争,只怕没那么顺利。时间越长,这事情以后就越难办。不如痛下一条心,过了这个槛,以后便是坦途。”

  韩琦点了点头,没有再说。现在政事堂里,文彦博由于前两年政绩显著,话语权重,韩琦的实权远不能相比。韩琦是有追求的人,他的倚仗,就是与杜中宵的关系。打胜与契丹的战争,杜中宵的地位必然上涨,韩琦受益。而且战争一旦开始,政事堂里就不是文彦博可以说了算了。

  杜中宵却明白,自己如果在枢密使任上,打赢跟契丹的战争,以后可能再也不碰兵权。除非发生特殊情况,非要自己上阵不可。等上三五年,自己离开枢密院,不如现在就打。杜中宵并不留恋兵权,特别是没有大仗的时候,不如进政事堂。可到了现在,不跟契丹打上一场,总是不甘心。

  包拯道:“当年在河曲路的时候,太尉掌兵,也没有人会想到有后边那么多胜利。现在禁军整训艰难,也不必瞻前顾后,打起来未必就会差了。”

  赵滋道:“以河北路论,其实只需要三十多万兵马。八十万大军,是与契丹不死不休了。此次整训过后,依枢密院估计,有真正有战力的四五十万人,就可以一战。其余兵马,并非必要。”

  杜中宵道:“如果只是恢复燕云,确实是如此。可如果契丹战败,拼了命地调倾国之兵,与本朝生死之争,便就不足了。契丹核心之地,在上京与中京之间,那里离着中原过远,如果没有足够兵力,很难与契丹争雄。等到占了上京、中京,契丹就不足为虑了。”

  那一带,北边是呼仑贝尔大草原,南边则是耕牧兼宜的地区。地方比河曲路更大,也更富庶,是燕云地区的直接威胁。杜中宵虽然不知道在后世那里叫什么,却知道那里的重要性。只要游牧民族还占据着那里,中原王朝北方就别想安宁。

  中原北方,从西域一直到东北,两个最重要的地方。一是河曲路,也就是后世说的河套地区。再一个就是从呼仑贝尔草原到燕山。河套地区的阴山,延伸到东边的燕山,是中原天然的防线。但要想防线稳定,就要占据山的北边那片富饶的草原。河套的要害在阴山南,燕山一带的要害,则是燕山北。

  只是恢复燕云,还不足以让契丹屈服,他们还有广阔的草原,还有大量的农牧兼宜的地区。只有占据了中京道和上京道的核心区,才算是彻底掘了契丹的根。

  五十万兵马,足以恢复燕云,契丹倾国之兵也难以守住。但要占领中京道和上京道,五十万兵马就显得不足了。杜中宵说八十万,意思就是,要与契丹彻底分个胜负。

第211章 风雨欲来

  都亭驿里,姚景行听欧阳修说完,不由张大了眼睛:“我们未见宋帝,就这样回去,如何说?自澶州之盟,两国约为兄弟之邦,还没有出过这种事情!”

  欧阳修正色道:“学士,自两位到了京城之后,两国的关系就不好。今年贵国不但没有派使节来贺正旦,连本国的使节也拒绝入境。已经如此,两位何必再见圣上。就此回去,虽然有些尴尬,总比矛盾更大来得好。因北朝慢待,朝廷许多官员已经对两位不满了。”

  姚景行看看欧阳修,又看看一边的耶律乙辛,道:“我们两位这些日子一直在都亭驿里,不知外面情况如何。不过,不上殿面君,就直接回国,这——我们两人回去如何交待?”

  欧阳修道:“两国现在如此,与两位无关。你们收拾一番,等候明日便就上路吧。朝廷特意拨出一列火车,从那里到雄州出境。圣意已决,两位就此别过。”

  说完,与张茂实一起,向姚景行和耶律乙辛告辞,出了都亭驿。

  送走两人,姚景行和耶律乙辛回到住处,道:“大王,现在怎么办?使节来京城,不能上殿,可是前所未有的事情。如此回去,怎么交待?”

  耶律乙辛沉吟道:“宋人如此做,必有原因。莫不是本朝因为雄州战事,要与宋朝开战了?”

  姚景行摇头:“现在是正月,眼看就是春天了,怎么可能在这个时候开战?要点集兵马,也要等秋后,秋高马肥的时候。再者说,我们也没有得到消息啊。”

  耶律乙辛不语,一时间也想不明白什么原因。此次到宋朝来,本是交涉雄州一战,却不想谈得并不顺利。宋朝要契丹为无故越境认错,并保证以后不会发生。契丹则是要宋朝为歼灭自家兵马认错,坚持认为并没有越过宋境。两家根本谈不到一起去,越谈越僵。

  只是姚景行和耶律乙辛怎么也没有想到,宋朝会不让他们上殿,不见宋帝,直接返回。这样做就是翻脸了吗,难道要开战?国内有风声,自己应该得到才是。

  百思不得其解,姚景行道:“没有办法,我们只有回去了。被关在都亭驿里,只能见那两个宋朝官员,我们在这里也没有用处。最近几年,宋朝占了西域,灭了党项,军力已经非以前可比,自然态度就不一样了。此次软了,以后必然更加难与宋人打交道。”

  耶律乙辛点了点头:“确实如此。此次遂了宋人的意,以后就难说话了。不见便不见,就当是来开封府闲走一遭。等到了秋后,圣上点集兵马,那里再看南人怎么说!”

  姚景行摇了摇头,没有说话。最近五六年,按宋朝对外战争的战果看,契丹点集兵马,宋朝就会害怕?可是难说得很。曾经不可一世的党项,说灭就灭了,宋朝可未必再怕契丹。

  杜中宵出了官厅,到了院里,看着天边的太阳一片嫣红。过了一会,对身边的李璋道:“契丹的使节,应该已经坐上北去的火车了吧?就此把他们送回去,必然惹出事来。”

  李璋道:“应该走了。我特意安排了人,一路陪伴,把他们送到白沟驿。”

  杜中宵点了点头:“自立国以来,契丹使节到开封府,应该第一次不得上殿。此次回去,与契丹的关系是好不起来了。你觉得,契丹会怎么做?”

  李璋道:“这半年以来,契丹国主一直驻于中京,没有到别处去。几个月时间,把原来随在太后身边的将领,全部调换。据前方来的消息,重元作乱引起的皇族和后族矛盾已经化解,很多后族王公当上了契丹的大臣。依此看来,等到契丹使节回去,两国必然生乱。”

  杜中宵听了,转过身道:“不到一年时间,契丹国主就信得过后族了?”

  李璋道:“重元作乱时,其实就没有多少后族王公追随他。不过是太后支持,不说话罢了。现在重元被杀,太后病殁,自然一切烟消云散。契丹不能没有后族支持,只是换人罢了。”

  杜中宵点了点头:“是啊,契丹两大族,缺一不可。皇族没有了后族的支持,契丹便就要乱成一锅粥了。如此说来,契丹现在内乱已定,只怕不会咽下雄州这口气。”

  李璋道:“刚刚得到的消息,契丹已新任命了耶律仁先为南京留守,这一年只怕不会太平。”

  “原来是他——”杜中宵点了点头。在河曲路时,自己击毙了契丹国主耶律宗真,当时断后的就是耶律仁先。耶律重元与耶律洪基争立,国内不稳,耶律仁先主动撤出河曲路,让给了杜中宵。重元和洪基争立这几年,耶律仁先一直带大军驻上京道,监视中京道的太后。正是他的作为,保证了契丹本部没有参与争立的战事,保持了契丹国力。不过没有参与战事,耶律仁先也就失去功劳,到幽州任留守,名义上可以算是小小惩罚。另一方面,也是对宋朝防御。

  想了想,杜中宵道:“耶律仁先任南京留守,契丹有没有在幽州增兵?”

  李璋道:“只是从平州调去数千人,其余没有兵马调动。不过,契丹国主在中京,大大增加了行宫兵力。治下的契丹各部,都新抽调了丁壮前去。”

  杜中宵听了,思索了一会。契丹这么做的目的说不好,不好猜测。经过了内乱,契丹各部的思想必然混乱,耶律洪基抽人补入行宫兵马,可以算是安内。但是行宫兵马增强,也可能是准备战事。对于宋朝来说,最大的敌人,一直是契丹的草原军队,并不是燕云十六州。

小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
查看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