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智能小说网!智能小说网手机版

小说首页 > 历史军事 > 百年三代滇西风云 >第二十四章 “连中三元”193624(2 / 2)
  • 手机阅读本书

第二十四章 “连中三元”193624(2 / 2)

杨荣摇摇头,说道:“蒋氏是大小通吃,对西南不断施压。吴忠信刚接替王家烈省主席一职,才没多久,又调任国民政府蒙藏委员会委员长了。不掌军权,暗斗激烈,省城栖身也不易。”

杨昌说:“虽然龙云被任命为滇黔绥靖公署主任,但是好歹还是龙氏主政,相比之下,云南还算稳定,所以一接到你的信我马上告诉了杨荣、杨化。”

杨荣压低嗓门说道:“前年到去年,从湘赣到云贵再到康藏,黔地周边一圈都在围追堵截红军。战火封住各条道路,西南学子犹如困兽,寸步难行。灯亮、桑华走得早,说走就走成了。我们家晚一步,打仗封路。除了云南还勉强通路。”

杨文说:“听说红军经过滇西,越过西康,准备三大主力陕北胜利会师,蒋氏还让马步芳任西北剿匪第一路军第五纵队围剿红军西路军。通向四川和陕西道路还会有枪林弹雨。”

杨炳问:“昆明聚首也是明智之举。目前我起码在富滇银行站住脚跟,杨文在朱家工地也有活儿干,住处我和杨文已经安排好了,休整一两天就是军警学校报名日。”

杨昌铁定心地说:“军警学校本来一直就是我们的目标,而且就读几乎没有费用开销,适合我们这样的家庭,不想再让家里长辈为增加负担。”

杨荣说:“平头老百姓兴亡皆苦,乱世之际,还是得只有投靠军队,军警学校为最佳选择,于自己手里还有一杆枪,于国家起码还有一堵防线。”

凤英轻轻地打听道:“在昆明,女娃子工作和学习机会的多吗?”

“毕竟大城市,机会肯定有的。”杨文安慰凤英说,“初来乍到,我们慢慢找。就像炳哥,先跟我一起在朱家工地干私人家的活儿,边干边找富滇新银行,白天上班,晚上进银行学校学习业务。”

杨芬用唇碰了一下米线,说:“凉了,哥哥姐姐们,可以吃了。”

一听可以吃了,七个年轻人迫不及待地要尝尝鲜。

杨文第一口宣威火腿片夹着米线和绿豆芽下去,满腮帮子都是鲜美的鹅油香,他半闭眼睛回味着,又补了一口鹅肉汤,全身每个毛孔都滗出了鹅汤似的,几年心心念念的过桥米线,真叫一个香。

杨炳这次吃得小心翼翼,穿了一套自己苦了大半年才换来的新衣,尤其爱惜,动作不敢太大,生怕甩几滴油上去,把好料子糟践了不说,尤其第二天还要穿着上班,被大家看见油星印子不太雅观。

就在兄弟姐妹们吃得高兴聊得欢时,杨炳悄悄起身,来到柜台,掏出自己天天关注的新滇币。杨炳第一个月在富滇新银行领到的薪水,分成很多小份,其中就有这份接风洗尘饭。

家人来到昆明的第一顿饭,来到昆明最有代表性的过桥米线,必须由他这个“坐地庄”来安排。杨文入滇那天,他一直心有愧疚,那时的他还没有能力带堂弟下馆子,终于今天他这当哥的补上了。

“三合春”小跑堂跟他说有提供的免费泡菜,杨炳取了小碟子,夹了两碟泡萝卜给家人端了过去,也学跑堂小哥吆喝道:“泡萝卜来了!杨新,尝尝,看有你泡的好吃吗。”

两碟泡萝卜一会儿功夫就没了,杨文起身又去夹了两碟。一家子说说笑笑,有种酒足饭饱的满足感。

从“三合春”出来,天都没黑,趁着余晖走回住处,招牌、街牌、建筑都还能看得清楚,方便昆明新居民们认路。

杨文负责烧水,让兄弟们冲洗干净,帮姐妹水缸加满了水。又出一身大汗,自己最后才冲了一盆,天已擦黑。

照着跟杨炳商量的计划,住地留给三个姐妹,和杨炳领着新加入的两个堂兄守朱家工棚。临出门前,杨文把省下的钱全交给二姐杨新,“姐,托你跟凤英姐、杨芬安排一下大家的伙食,附近都有小菜场,你们可以结伴转悠转悠。”

杨新满眼怜爱地看着懂事的三弟说道:“等昌哥荣哥有好消息,我们安排一个猪脚炖云豆啊。出发之前,听爹说云豆特别大,炖出来特别香。”

杨文嘴角上扬,十拿九稳地说:“凭‘笔山书屋’的实力,杨化、炳哥都考得不错,我赌定一定能吃到猪脚炖云豆。”

那天夜里,兄弟四个在朱家工棚里又拼成儿时挤的大通铺,长久不见面,话多聊不完。各自兴奋地说着第二天的安排,杨炳径直去银行上班,杨昌、杨荣从南教场朱家工地慢慢摸索寻找报名处。

多了两条壮汉护卫,杨文夜里似乎睡得安稳多了。反而是姐妹们来了以后他得多睡一会儿,做工在工地住工地,基本不用赶早。而且有二姐她们安排伙食,他又有了回家端着完就吃的好日子。

两个堂兄去考试那天早上,凤英姐特地带着杨新、杨芬找到工地给他们送了韭菜鸡蛋盒子粑。

杨文吃着盒子粑问凤英:“凤英姐我给你们加宽了床沿,三个挤着睡得好吗?”

凤英连连点头,说:“床刚好够睡。现在反而是家里人多了,吃饭没板凳坐,”

杨文继续问:“被子大小厚薄够不够?”

杨芬答道:“铺盖都够的,棉花蓬松,挺暖和。”

杨文说:“昆明艳阳天比老家多,出太阳多拿出来晾晒拍打,就不会死板了。等我看看弄几张小凳子啊。”

的确,这几天一起吃饭,姐妹们坐床舷上吃,几弟兄都是拿砖头、石头摞高了充数。杨文又有操心的事儿了,他寻思着用工地废弃的木料学打小板凳。

手上的正事忙完,他就收集散落的边角废料,把过去在“笔山书屋”跟着木工三伯学的三瓜两枣全使上,拼得歪七八扭的,最后还得找老工头带去跟木工房师傅请教。

每天傍晚下工以后开始拼木凳,干到天黑到看不见做工才回家吃饭。

累了一天,饥肠辘辘,不过有了点盼头,杨文又像当年在灯亮家揭周芬和凤英姐的锅盖一样,第一个揭杨新的锅盖,说:“姐,今晚吃啥?”顾不得洗手,先叼一口,然后挨杨新打一巴掌。

揭了几天锅盖,杨文揭顺溜了。这天晚上,他提着新做好的一张小板凳走到家门口,正好跟杨炳碰上,进屋又开始问杨新吃啥。

杨文揭开锅盖,眼珠子瞪得老大,大叫一声:“猪脚炖云豆——姐,不会是真的吧!”

杨新嘴都笑得合不拢了,说:“就是真的。凤英姐提议打了一瓶‘杨肥林’酒,一会儿大家陪昌哥、荣哥喝一杯。”

等洗菜洗回来,抬煤的抬回来,分头行动的小分队聚拢在小铁炉子边,凤英给每个人的空碗里倒了一口酒,说:“小杨芬,今晚你也必须来上一口。”

杨文推杨昌说几句:“这个月可谓‘连中三元’,炳哥考入富滇新银,昌哥即将就读武装警察学校,杨荣录取云南军医学校。昌哥你必须说两句,以示庆贺。”

杨昌的确按捺不住心中狂喜,端着酒碗,故作镇定,神态、语气酷似他父亲大伯,发话道:“今天真的高兴,没有辜负众望,今天我已寄信,把情况告知家中父老,感谢家人,我先干为敬。”

杨炳带头鼓掌,一边吆喝道:“欢迎荣哥说两句。”一屋子的人都跟着喊“荣哥!荣哥!荣哥!”

杨荣被推出来,发言道:“今天可惜杨化出不来,要不真要敬杨化一杯,是他给了我们动力。杨炳和杨文为家人付出很多,期待在座的兄弟姊妹们接下来个个都有好消息。一切都在酒中,我干了!”

凤英姐故意挑事儿,朝着杨荣高声争辩:“不能只记住杨化啊,可别把我家灯明、灯亮忘了啊,我家俩老弟,比杨化还早呢!”

“对,灯明哥和灯亮,还有桑华。”杨文大吼一声,“杨芬,再给我们加上‘杨肥林’,我提议,大家为‘笔山书屋’走出六位军人干一杯!”

就在昆明这间小屋里,从小相处的兄弟姐妹端着碗,仰脖子,一饮而尽,1936年年底的西安事变序幕即将拉开。昆明的宁静很快就要被炮火打破。

没有人料到半年之后,他们为之干杯的郭桑两姓兄弟将在日占区面临军人最严峻的生与死的考验。

小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
查看目录